江达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8岁父亲去世,22岁成残疾,潘多母亲希望 [复制链接]

1#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znlvye.com/

8岁父亲去世,22岁成残疾,潘多:母亲希望我是个有用的人

成功登顶海拔.13米的珠峰,归来之后,在人民的热烈欢迎中,她饱含深情地说了一句话:“是祖国让我成为有用的人。”

她的名字就是潘多。“潘多”在藏语里的含义是做一个有用的人,父母给她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她做一个有用的人。

可每一个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人不知道的九九八十一难。

潘多年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的一户贫困家庭。

6岁起,她便于牛羊为伴,头顶蓝天白云放牧,日子虽然苦,但有父母的关爱。

可生活就是这样无情,给你一颗糖哄着你,再狠狠地抽你一巴掌。

八岁,父亲的不幸离世,让这个本来就贫苦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生活,潘多不得不跟着母亲一路乞讨去到了父亲的老家――日喀则地区。

到了日喀则地区以后,潘多只能和母亲依靠织氆氇贴补家用,生活捉襟见肘。

12岁,母亲病倒,这让潘多早早就扛起生活的重担,给人放牧,做背夫,待母亲身体好转,她和母亲背着沉重的箱子,佝偻着背脊,翻山越岭。

苦难还是没对这个家庭手下留情。多年的劳累,加上之前伤病,带走了母亲,孤苦无依的潘多只能去投奔母亲的朋友。年,在拉萨西郊七一农场成为一名种菜工人。

8岁丧父,和母亲一路乞讨一年到父亲家乡,12岁做背夫,13岁成孤儿,这就是潘多的童年,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趁东风,放纸鸢的童年生活。有的只是为了生存,不得不一直奔跑的无奈。

不久前读到一段话:我对这世间唯一的不满就是,这世间总是让更懂事的人,承受更多。

所有发生的这一切,就像一座山,死死压在潘多身上,没顾虑到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可潘多没对此妥协。

同年,登山对队长许竞带人来七一农场挑选登山队员。据潘多回忆:“当时教练披着军大衣,着军靴。

我和其他藏族女孩子,都以为这是招兵,就去试了试。”进入登山集训后。潘多抗住了艰苦的训练,顺利通过选拔,成为中国登山队员。

年,潘多与队友向海拔米的公格尔九别峰发起挑战,他们4人一小组,结绳相连,而这次的攀登也给潘多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痛。

在登顶成功返回的途中,突然遭遇了雪崩,冰雪裹挟着潘多和队友,快速的向下滚去,不知过了多久,潘多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离悬疑只有一米的斜坡上。最终她与死神擦肩而过,可她的5名队友,却不幸遇难了。队友不幸遇难,身上多处受伤。

这给潘多带来了心灵上和身体上双重打击。就在潘多绝望无助之极,她模模糊糊看到远处有一个人牵着一匹马向着她走来。这就是和她亦师亦友。后来陪伴潘多一生的人——邓嘉善。

在雪崩中,潘多不仅患了雪盲症,还冻坏了脚趾。看着潘多虚弱的样子。邓嘉善心里特别难受。

邓嘉善温柔地把她扶上马,一路呵护潘多回营地。回到营地,潘多因为冻伤,被截了5个脚趾。在潘多养伤这段时间,邓嘉善经常来看望她。因为潘多脚不能走动,邓嘉善就背着潘多到小河边晒太阳,给她说他家乡的故事。

在邓嘉善的精心照顾和鼓励下,潘多被截去脚趾的右脚,慢慢有了好转,也能走路了。

仰望高山的日子里,两个人的心在慢慢靠近。

邓嘉善主动给潘多表白,就像邓嘉善在采访中说的,“那个时候女同志是不主动的。我说我爱你,我喜欢你。”潘多还问邓嘉善为什么喜欢她,自己长得也不好看,邓嘉善只是笑笑不说话。

年1月10日组织上批准了他们的结婚申请。

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北坡进攻,得知这一消息,潘多既高兴又失落。

登顶珠峰是她一直的心愿,可现在她已经36岁了,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身体素质大不如以前。

一边是自己的孩子,一边是登顶珠峰的心愿,太多的羁绊,一时间潘多陷入两难的境地。

经过多次思想斗争之后,潘多和丈夫邓嘉善商量决定,这是祖国赋予的使命,也是夫妻两的共同目标,不能轻言放弃。最后毅然决定,孩子留给家人照顾,自己奔赴登山队,参加艰苦的集训。

可是,在组织分配任务时,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最终把她编入运输队。虽然心中有很多遗憾和失落,但潘多还是认真,任劳任怨地做好自己在运输对的每一项工作。

命运就像一个孩子,有时候特别顽皮。

这次登顶珠峰遗憾以失败告终

队里女队员不是冻伤就是有严重的高原反应,不能继续参加登顶珠峰。因为潘多在运输队出色的表现,领导决定让潘多作为替补队员参与登顶行动。这个决定让潘多高兴不已。她激动的用力点点头说:我一定完成任务。

这个时候最有登顶希望的女队员只有潘多,昌措,桂桑三人。桂桑身体条件最好,可是在营地烧水时不小心烫伤了脚,遗憾退出。当攀登到海拔米的时候,昌措也病倒了,虽然她一再坚持,最后也只能退出登山队伍。

潘多作为唯一的参与珠峰最后阶段攀登的女队员。压力多大是可想而知的,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潘多的高原反应也越来越严重,头疼,连水都喝不下。而这次是男女混合登封,女同志上不去就代表任务失败,所以潘多只能咬牙坚持。

就在潘多艰难跋涉时,遇见了丈夫邓嘉善。邓嘉善在海拔米的高山营地连续指挥5天,为突击队设计完整登山线路路。正准备下撤。刚好遇见正在攀登的潘多和队友。邓嘉善一句话没说,举起手中的冰敲,指了指珠峰山顶。

“我当时看他将手中的冰敲朝着峰顶指了指,就明白了,他是示意我一定要登顶,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他在前方山路上细心铺好的一面面小红旗路标,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但为了保存体力,我只能冲他点点头,擦肩而过。”潘多生前回忆说。

对丈夫邓佳善而言,即使知道潘多承受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压力,他能做的不是阻止妻子继续攀登,而是做一面旗子,陪着她登顶。

陪你仰望高山,却不能陪你登上山顶,那就做你的旗帜。

邓嘉善就是潘多那面旗帜。

对潘多来说:深处洪流,但未想过停止不前或就此随波逐流。

年,潘多和邓嘉善从国家登山对退役回到无锡。

多年艰苦的登山经历,给潘多夫妻二人带来了一生的辉煌与荣誉,但也留下了一身抹不去的病痛,和多年前一样,夫妻两携手与病痛做斗争。退役之后,因为伤病,潘多很少登山,但对山的向往,一直没减弱。

年,北京奥运会,已经古稀之年的潘多,领着无锡“迎奥运,跟潘多重走天路”活动,再度出山。终点就是海拔米的珠峰大本营。可是谁知道在出发前,潘多就已患上严重的高血压。

经过48小时的车程,刚到达拉萨候没多久,她又匆匆赶往海拔米的日喀则,因为连续的奔波,攀登珠峰前一晚,潘多的血压就冲到了。无锡体育馆中心领导担心她的身体,劝她取消行程。可她不同意,还激动地说:登山是我多年的梦想,不管困难多大,也要竭尽全力地去拼搏。我不能白回一趟西藏。”

第二天一早,潘多带着二十多名志愿出发,最终顺利抵达大本营。

这一生都心系着攀登的潘多,把她的一生都献给了大山,给了祖国。今天再回过头看潘多这一生,从父母亲的离世,到古稀之年重回珠峰,感叹的不是她传奇的一生,而是她永不言弃的精神。

余秋雨的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背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沉重的叹息。

这句话就像是为潘多量身打造的,再仔细想想,潘多:不止是一个名字,不止是有用的人。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潘多精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