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今天是11月8日,第21个记者节如约而至。
其实,不管是不是记者节,每一天,都有大量的记者、编辑忙碌都在采编一线,用灵妙的笔触,精美的画面刻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变迁和社会的冷暖。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在今年,《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将成为传媒业自身发展的主旋律,也将成为守正创新的动力,为记者这个特殊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积蓄鼓与呼的巨大能量。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采访了4位新闻人,他们有的是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有的是四川“十佳编辑”获奖者,有的入围全省“好记者讲好故事”三甲,有的今年奔赴武汉,获得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的荣誉。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时代背景下,这些守正创新的优秀代表,他们有怎样的故事、怎样的思考?他们如何践行“四力”,如何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让我们走进他们。
徐艳梅四川在线记者吴浩范芮菱
02:34“媒体融合就跟新闻采写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保持前进的魄力很重要。”11月6日,在四川新闻界庆祝第21个记者节暨表彰大会现场,荣获-年度“十佳编辑”的甘孜日报社马建华走下领奖台,一边感慨“能在职业生涯第25个年头收获四川新闻界最高殊荣”,一边“咀嚼”会里会外的高频词“媒体融合”的新含义。
马建华(右二)
马建华的媒体人生涯,可以说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年以来,马建华先后在甘孜州人民广播电台、甘孜州广播电视台、甘孜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业务。他真正踏上“融合”之路,是在年年底,他到甘孜日报当起编辑,从“电视人”变成了一名“报人”。只是,现实意义的“编辑”与他设想的“玩转文字”大相径庭。
“一个版面无编辑、无校对,只有一名责任编辑;报社记者人员少,采写稿件数量少;18个县(市)通讯员队伍量少质弱,有的县年投稿量仅10余件,在每年7、8月份就开始出现稿荒。”面对在全国报业中都是很少见的“特殊”情况,马建华不仅要完成每天一个版的责编量,还要亲自上阵,自采自写自编新闻稿件。
马建华说,当时确实难,但是难也不能不做了呀。8年来,马建华相继发表了《藏家好媳妇18年如一日演绎人间大爱》《29年牵手相依——一位汉族老人的藏地情缘》《海拔米 石渠牧民学种菜》等具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余篇;策划创办了《经济民生周刊》,并担任一版和三版的责任编辑;策划实施了《感恩奋进新甘孜 同心共筑中国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美丽生态甘孜》等精品栏目10余个。
马建华(左一)
“喂,马老师,请您立即赶到白玉县……”年10月,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挂断社领导的紧急电话后,马建华立即带领采访报道组赶赴白玉县。零下十多度的低温,天空飞着鹅毛大雪;睡的帐篷下面什么垫的东西也没有,只能吃方便面;深入堰塞湖坝的道路阻断,只能徒步10多公里穿越荆棘丛生的原始森林……回忆起两年前的这次采访,马建华记忆犹新,“条件十分艰苦,但作为媒体人,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把最真实的情况记录下来,传递出去!”马建华认为,媒体融合中,记者坚守一线、记录真实的原则不会改变。
据马建华介绍,在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上,由于运距过长,报刊送达农牧民读者所需的时间无限延长,甘孜州18个县(市)中,县城能当天看到《甘孜日报》的只有康定市,白玉县城最快看到《甘孜日报》也是在3天以后。大部分乡镇以及村委会和寺庙,投递时间一般为15天到30天不等;纸质阅读被大量读者抛弃,报刊送到读者手里,阅读量不到5%,难以达到及时传达中央和省州方针政策的效果。
媒体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在民族地区,面对传统媒体面临的发行等困难、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有所弱化的现实问题,身为少数民族的老媒体人马建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媒体深度融合是解决主流媒体在藏区有效覆盖、及时传播党的声音的根本途径。希望我们的新闻产品能够通过媒体融合的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展现时代风貌与风采。”马建华对未来的路思路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