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
蓝天白云
真诚热情的藏族同胞
随风飘扬的五彩经幡
万里援藏路
一生雪域情...
年10月15日,国网天津物资公司员工崔晨磊,带着领导和同事们的叮咛和嘱托,踏上了电力援藏之路。
18个月的争分夺秒,天的日日夜夜,高原磨砺、“第三极”考验、兴奋与失落、梦想与现实.......一年多来,他对西藏这篇这土地的理解和感情,变得更加复杂和深沉。
他经历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翻开这位90后小伙子的援藏日记。
在前往江达之前,我的心情其实也是忐忑的,毕竟那是一个完全未知的地方,当时能在网上找到的影像资料只有一小段整幢楼房倒塌在洪水中的视频。能不能适应高海拔地区的气候,也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当时甚至已经做好了入藏后先大病一场的思想准备。
入藏不久,江达县境内发生了山体滑坡,江水迅速上涨,淹没了波罗乡的大片土地,百姓被迫统一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安置点。原有的水电站和电力线路先后没入水中,获知消息后,我们立刻携带小型发电机赶往安置点。曾经的道路已被淹没,我们只得翻越大山寻找一条新路,又赶上刚刚下过大雪,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坐在后排甚至有时都看不到路在哪里。由于道路湿滑,有些山坡很难直接爬上去,就只得后退一段,再加速往上冲。期间还有一次车轮陷到了路边的沟渠中,下来推车的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寒风刺骨”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
一路颠簸,一路艰险,但抵达安置点的那一刻,我感觉这份努力没有白费。乡长激动地说,“太好了,看见你们就看见电了!”曾以为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当时就活生生的发生在我的面前,让我更加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小型发电机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照明需求,而且还得限时供电,电暖气等家电更是无法使用。11月的西藏已经很冷了,在帐篷中的我们只能靠多盖被子保持温度,但仍然会在半夜被冻醒。为了保障安置点的供电,决定新建一条电力线路,长达8公里的线路仅仅用了15天就全部建成。正式通电的那天晚上,百姓们自发清理出一片空地,架起照明灯,放上音乐,跳起了欢快的锅庄。作为一名亲历者,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在开展用工信息核对工作的时候,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我们跑遍了有水电站的每一个乡镇。走过了各种各样的路,也体会了各种各样的艰苦:有时半边路上都是落石,仅剩下一半的路供来往车辆交替通行;有时要从突出的山石下方穿行,走过大大小小的“老虎嘴”;有的乡镇甚至没有一家饭店,只能带着干粮啃上一啃。
在一次次的外出中,我愈发的感受到内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背后有着无数人的辛勤努力。有“西藏解放第一村”之称的岗托村是江达县最富裕的村庄之一,但通电时间却已是年,而且是由当地的一个小水电站供电,赶上枯水期经常几个月无电可用。直到年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后,才算正式接入了主网,供电可靠性有了保证。还有一些村庄,不要说电,连路都没通,预计“三区两州”工程建成投运后,主电网覆盖人口才能达到97%。
在这片并不富饶的土地上,有着许许多多淳朴、善良的人民。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管是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只要看到了,就会伸出援助之手。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尽己所能,为江达县供电公司带去了一些改变,也结识了一批真挚的朋友,并被他们深深影响着。这趟西藏之行,实现了自身和企业的共同成长,必将成为我毕生难忘的经历。
崔晨磊的故事是援藏人员们事迹的缩影,还有千千万万的援藏人,在雪域高原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忍得住委屈、受得住艰苦...
用辛劳铸就发展基石
用担当诠释为民情怀
用真心筑起民族情谊
用热情架起互通桥梁
用心血凝结“援藏精神”
他们为西藏人民和西藏电力工作付出的辛劳和汗水已挥洒在了那片热土之上.......
他们的精神和品格,将永远扎根在那片雪域高原.......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向所有援藏人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