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ldquo谢谢,曼巴啦rdquo
TUhjnbcbe - 2020/10/25 1:09:00
工地招聘 http://www.biaotiz.com/xydwh/5322.html
高原秋天的清晨,寒意已浓。记者跟随医院的义诊团队出发了。此行的14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7个民族。这次,他们将前往40公里外的卡贡乡卡贡村。江达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是经国道进入西藏的第一站。它北邻青海玉树,东与四川隔江相望。横断山脉与金沙江的天然阻隔,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民族多样性。医院的前身,是年由中国人民解放*第18*3名医疗队队员组建的卫生院。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医院已医院,拥有藏、汉、回、彝、水、羌、纳西等7个不同民族的多名医护人员。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医院的藏族医生索郎永巴(右)询问一位村民的身体情况(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沿着国道,由院长扎西白珍带领的义诊队乘车40分钟,来到卡贡村。听说义诊队要来,村民们早早地聚集在村两委的院里等待。这已经不是义诊队第一次来到这里。队员们熟练地架起桌子,安装设备,开始为村民把脉听诊。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医院的医生们为村民义诊(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奶奶,哪里不舒服?”37岁的席彷耐心询问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胸口疼,有时候还有些头晕。”老人患有胸腔积液,血压也偏高。几番询问,席彷为老人开出了药方,并用藏语指导如何用药。席彷是羌族,年来到医院工作。“刚来时不会说藏语,每次下乡义诊都是别人帮我翻译,工作效率很低。”从那以后,她自学藏语。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已经能与当地群众用藏语交流。近年来,医院通过编辑常用语言对照手册、互帮互教等手段,帮助不同民族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实现与患者无障碍交流。“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就诊效率,医院成为一个民族融合的大家庭。”院长扎西白珍说。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医院的汉族医生王佩华(左)为村民义诊(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30岁的水族小伙石本界一边向群众发放医疗宣传手册,一边嘱咐平时饮食要清淡。“这里的群众爱吃牦牛肉和酥油,营养不均衡,油脂摄入过多,很多人患有胆囊炎。”他说。年,石本界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来到这里工作。“在这儿挺好的,同事们很关心我,还认识了我的妻子。”他说。妻子名叫王小慧,是汉族,医院工作。作为“前辈”,王小慧在工作中对石本界照顾有加。慢慢地,两人擦出爱的“火花”,并在去年领证结婚,生下了可爱的儿子。“我们商量好了,第一个孩子随我姓,第二个随她姓。”石本界笑着说。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医院的汉族医生张波(右一)、羌族医生席彷(右二)在为村民义诊(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义诊一直持续到下午。离开前,队员们按惯例为村民留了些常用药品。“谢谢,曼巴啦。”人群中,这句话此起彼伏。“曼巴是医生的意思,啦作为后缀表达的是一种尊重。”一旁的彝族护士李钰霞解释说。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义诊结束后医院的彝族护士李珏霞(左一)和同事们在吃午饭(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村民走后,他们从车上搬出两箱方便面,围坐一起开始“用餐”。“来到基层,我们更能感受到肩负的责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同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扎西白珍告诉记者。几年来,义诊队已经走遍江达县全部94个行*村。年,医院还荣获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一位村民将收获的芫根送给汉族医生王佩华(右)(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金秋的高原,已有了些许寒意,但暖心的民族团结故事依然在金沙江畔延续。

来源:新华社

欢迎各界关心支持天津援藏工作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办公室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谢谢,曼巴啦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