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医院的汉族医生王佩华(左)为村民义诊(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30岁的水族小伙石本界一边向群众发放医疗宣传手册,一边嘱咐平时饮食要清淡。“这里的群众爱吃牦牛肉和酥油,营养不均衡,油脂摄入过多,很多人患有胆囊炎。”他说。年,石本界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来到这里工作。“在这儿挺好的,同事们很关心我,还认识了我的妻子。”他说。妻子名叫王小慧,是汉族,医院工作。作为“前辈”,王小慧在工作中对石本界照顾有加。慢慢地,两人擦出爱的“火花”,并在去年领证结婚,生下了可爱的儿子。“我们商量好了,第一个孩子随我姓,第二个随她姓。”石本界笑着说。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医院的汉族医生张波(右一)、羌族医生席彷(右二)在为村民义诊(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义诊一直持续到下午。离开前,队员们按惯例为村民留了些常用药品。“谢谢,曼巴啦。”人群中,这句话此起彼伏。“曼巴是医生的意思,啦作为后缀表达的是一种尊重。”一旁的彝族护士李钰霞解释说。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义诊结束后医院的彝族护士李珏霞(左一)和同事们在吃午饭(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村民走后,他们从车上搬出两箱方便面,围坐一起开始“用餐”。“来到基层,我们更能感受到肩负的责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同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扎西白珍告诉记者。几年来,义诊队已经走遍江达县全部94个行*村。年,医院还荣获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卡贡村,一位村民将收获的芫根送给汉族医生王佩华(右)(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金秋的高原,已有了些许寒意,但暖心的民族团结故事依然在金沙江畔延续。来源:新华社
欢迎各界关心支持天津援藏工作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