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行程万里,最初大家或许是因为被探秘珠峰深深吸引,选择与我们同行,来一场以“征服”为名的藏地冒险。当我们登上群山之巅,一览众山小时,顶峰的诱惑不过是一个上路的理由而已。
.7.31
山南-林芝
国道丨泽贡高速丨雅叶高速丨林拉公路
来到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途经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我们决定去探访一座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鲁番王朝的寺院——桑耶寺。桑耶寺的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藏文含义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
白砖红瓦是这片藏域特有的颜色,僧人身着红衣遵奉着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信仰,走进寺院与释迦牟尼的目光相遇,漂泊不定心似乎也在这声声诵经之中变得平静起来。
告别了桑耶寺继续赶路...在高原最美的林拉公路邂逅一场瓢泼大雨,山体滑坡导致我们不得不停车等候,等待的一个多小时里,看山间的云雾缓缓而升,顿觉自己身处其中好似仙人。
.8.1
林芝-鲁朗-然乌湖
林拉公路丨国道
鲁朗海拔米,位于距林芝地区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路上,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两侧的青山高地错落,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鲁朗林海”;溪流蜿蜒,泉水潺潺,草坪上成千上万种野花争相开放,颇具林区特色的木篱笆、木板屋、木头桥及农牧民的村寨星罗棋布、错落有秩,勾画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由灌木丛和茂密的云杉、松树组成,是鲁朗最美的景致。林海绿得丰富,正所谓“幼林明媚母林幽”,尤其是高耸入云的南迦巴瓦峰的皑皑白雪与林海相互映照,越发显得西藏高原的雄奇壮丽。
鲁朗这个素有天然氧吧和东方瑞士之美誉的小镇,叫人无法不爱上。
到鲁朗不吃石锅鸡是一件遗憾的事,石锅是用一块完整的石头掏空而成,鸡则是当地藏民养的土鸡,用雪山融化流下来的溪水配以人参、藏贝母、百合、枸杞等药材慢慢地炖,绝对是人间美味。
告别了鲁朗的诗情画意,下午向麦通挺进!从鲁朗出发向麦通方向的G让人又爱又恨。
爱是因为这里的自然景观有不同于之前的美,这条路沿着气势滂沱的帕隆藏布江向东而行,下有惊涛拍岸,上有绿植覆盖,这里的绿化是整个G上最茂密的,有了良好的植被,氧气变得丰富起来,有种穿行在五指山热带雨林的错觉。
恨是这段路经常发生塌方和山体滑坡。活动第一次改行程也就是因为这段路之前出现了塌方。这里处于地壳板块交接挤压处,地质结构不稳定,所以容易塌方,再加上帕隆藏布江的冲刷,地基非常容易塌陷。
几近傍晚,舟车劳累的小伙伴终于到达了“西天瑶池”——然乌湖。北面有著名的来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边。每当冰雪融化时,雪水便注入湖中,使然乌湖经常保有丰富的水源。而今晚我们也将与星月作伴,宿美丽的然乌湖岸边。
海南东风日产为我们在然乌湖的晚饭准备了烤全羊,以庆祝此次行程顺利,晚宴上藏族姑娘为每个人敬献了哈达,晚饭后还准备了热闹的篝火晚会,藏族姑娘小伙带着大家载歌载舞。
.8.2
然乌湖—怒江大峡谷—72拐—昌都
国道丨国道
如果昨天通过通麦天险叫有惊无险,那么今天在怒江大峡谷的遭遇落石就是与惊险擦肩了。
今天走的是沿着怒江北行的一段,路在峡谷中,车一入峡谷我们发现这里的悬崖质地介于黏土和岩石之间,看上去就像刚出烤炉的酥脆饼的横截面,对,就是酥脆的感觉。怒江峡谷的风光没得说,怪石嶙峋,峭壁刺破苍穹,湍急的水流声在峡谷里回荡,让人对大自然敬畏又震撼。
多亏丰富的领队经验,大部队在进入峡谷前先安排了机动车前去探路。随着车队的深入,对讲机里传来了前方的预警:山体滑坡,车队停止前进。起初还只是小石子零零散散的掉落,不久后大块大块的石头滚落,这还不是一波,而是一波一波又一波!
我们车队紧急在落石前米处找到了停车安全区,停止了前行。如此堵车持续了30分钟(等待过程中小伙伴们还打起了扑克牌)。最后在机动车的指令指引下全队安全通过。
“怒江72拐”从最低点海拔米,一路攀升到最高点业拉山口海拔米,再盘旋下降至邦达镇海拔米。长约12公里,作为川藏南线必经之路,对许多骑手或车手来说,正是因为它的险,才更具有挑战价值,每年从这路过的行人无不对这条路充满感叹。
登拐前瓜哥给大家做的安全介绍,特别提到和大车相遇在拐弯处,一定要先让大车先行转弯;转弯处地基多受损多坑洼要减速避坑;遇到后车要超车,确保安全为前提后,再让后车通过;前车会及时用对讲机通报前方路况,请后车参考通行。
登顶后大家都被眼前的高山耸立、云海奔腾所震撼,纷纷拿起手机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朋友们发去来自海拔米的视频。
.8.3
昌都-德格
国道
还记得7月23日(十一天前),因为大雨破坏道路,我们改道路过昌都走去拉萨,今天又从昌都出发走去成都,我们沿着扎曲河向东北方行进,去往下一个心目已久的目的地。
中午在江达县享用当地特色“连锅汤”,汤系生烧,颜色乳白,回味鲜美。猪肉肥瘦相连,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下午发现路边的紫色花海格外美丽,像极了法国的薰衣草花田,大家纷纷打卡拍照。
下午我们再次遇上金沙江,上一次与它邂逅是进藏,这次就是离开西藏啦。
.8.4
德格-色达
国道丨省道
今日一大早小伙伴们就相约去素有“雪山下的宝库”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它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德格,藏匿于佛教萨迦派的寺庙更庆寺内。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
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并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特色。
古老的工坊里古木、烟墨与酥油沉杂于暗香之中,忙碌的印经人正将佛陀的智慧在纸页间传扬。
逛完德格印经院已近正午,寻一家饶有特色的店,品一道颇具地域风情的美味——特色牛杂汤。这个特色牛杂汤,瓜哥在几天前来的路上就心心念了。如今老店已经开枝散叶开了新店,以前是一人一碗的吃法,如今是一口锅熬一锅牛杂汤,大家像吃火锅一样围着吃。
下午出发去色达,原本到色达有两条路,第一条在瓜哥记忆里是破烂不堪,但略短;第二条是路况较好,但略长。此刻我们的机动车又发挥了大作用——先行探路。经过先行探路发现第一条原本破烂不堪的路居然全线竣工,修成一条景观路了,这就是省道。
不同于走过的G,省道的柏油路面格外的新,路面要宽,而且几乎没有大货车,经过的山也比显得更加清秀,就连路边的河水也比经过的河水要清澈许多。有一段精彩的盘山路,峰顶是海拔米的乃龙山垭口。
一路让人欣喜的景色格外的多,群山草木清秀,山顶又突然变成没有草木只是大块大块岩石的模样,山间有吃草的牦牛和成片金顶的房子。今天运气非常好,傍晚的光线把群山和金顶屋子装点得分外美丽。
下了垭口巧遇牦牛打架,这,可也太猛了...
最美的风景,总是要历经千山万水
真正走一趟藏地路才明白,去一趟西藏的难度远远大于其他地方
路途越是艰辛,反而越是觉得不枉此行
在磨砺后见到的美景,这是对人最大的欣慰和感动
往期·推荐
①奇骏真四驱,探秘珠峰大本营(集结篇)
②『奇骏闯藏域』用满怀热血的车轮印记,叩响雪域风情的神秘大门
③奇骏勇闯“地狱路”,赏一方纳木措碧绿,寻仓央嘉措故乡
④当奇骏遇上珠峰,当然是勇闯它!顺道再解锁蓝色的人间仙境
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联系我们噢
自驾运动俱乐部,承办各大公司、企事业单位员工出游活动、拓展活动、亲子活动、各大品牌汽车4S店车友自驾游活动、同学聚会等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团队活动私人定制领队可乐()
你的每一次在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文、图\杨青曲珍魏健楠谭祺斌何瑞
贡觉县民*局局长吕元香群众的冷暖是我工作的风向标
个子不高,中等身材,扎着个马尾辫。泛红的脸上戴着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眼镜下面一双坚定有神的眼睛紧盯着电脑上的表格。10月15日下午,在则巴乡卫通村安置点的帐篷里,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吕元香,她正在忙着填写受灾物资统计数据。
吕元香,今年40岁,现任贡觉县民*局局长,从事民*工作十多年了。10月11日凌晨六点左右,还在睡梦中的她被一个紧急的电话叫醒了。电话是县领导打来的,没有讲什么事,只是要求她赶紧准备调拨一批物资到则巴乡。
“接到电话,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没有多想,急匆匆地去准备物资了……”11日上午十一点左右,吕元香随着第一批救灾物资抵达则巴乡。“第一批物资都是一些急需品,包括帐篷、棉被、大米、矿泉水等。”
则巴乡卫通村,位于金沙江中上游,距离江达县波罗乡滑坡地点约70公里,距克日乡只有40公里。昌都市“10·11”金沙江山体滑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在这里设置了安置点,将克日乡部分群众紧急转移到了这里。
“患难见真情。11日上午,则巴乡干部群众帮助我们一起搭建帐篷,分发物资,傍晚时分,20顶20平米的棉帐篷搭建完毕;经过协调,县电力公司也紧急调派了应急车,在12日下午就给安置点所有帐篷通上了电,还派驻了3名工作人员……”作为安置点后勤保障工作组的组长,吕元香主要的工作就是协调调拨急需物资,报备数据等。除此之外,她还要扮演搬用工、厨师、宣讲员等角色,“这次的事比较紧急,我经常感到分身乏术。”
“我是驾驶员,本职工作就是开车。但看到局长每天既要搬物资、做饭,又要协调人员、车辆、做台账、统计数据等,很辛苦。我也就力所能及的帮她分担一部分工作。”坐在旁边的民*局驾驶员根松朗加补充道。
记者与吕元香访谈时,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刚来的前3天一直都没顾上洗脸。看到周围人都笑了,她连忙补上一句“我今天可是洗了脸的。”14日,她的爱人单增格列给她捎来了衣服和洗漱用具后,才第一次洗了把脸。
下午四点左右,按计划要给安置点群众分发物资了,应记者的要求,吕元香同意我们跟着一起到安置点附近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了解她日常工作状况。仓库很大,里面存放了很多待发放的物资。“这些棉大衣是昨天晚上市里调拨的吧,要把台账做好,进来出去的数据都要记好。”吕元香嘱咐旁边的工作人员。
不一会儿,在大家共同的协作下,满满两卡车的棉大衣、棉褥子等物资就装好了,目的地是卫通村2号安置点。
“你叫什么名字”“哪个村的”“天气冷,现在就把棉大衣穿上吧。”吕元香边询问边在本子上作记录,身前的群众排着队伍依次领取棉大衣。
“棉大衣穿上很暖和,感谢*和*府为我们及时送来这些物资……”村民多吉穿着刚领到的棉大衣笑得合不拢嘴。
这时,天公又变了脸。连绵不断的雨加雪说来就来,不停地敲打着安置点的帐篷,也打湿了工作人员全身。记者也赶忙披了一件*大衣,吕元香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从事民*工作多年的吕元香深知一个道理,“确保‘两不愁,三保障’,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就是民*工作的重心,群众的冷暖就是自己工作的风向标。”
夜里十二点,安置点的群众早已进入梦乡,吕元香的帐篷却灯火通明,她还在统计核对数据,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叮铃铃……”爱人单增格列打来了电话,她看了一眼就直接挂掉了。看到记者疑惑的眼神,她只说了一句话,“一接电话就有可能忘记数据,老公知道我的这个毛病,已经习惯了。”
吕元香用这种忘我的工作状态,践行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工作宗旨,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信任。虽然才到安置点几天,克日乡沿金沙江三个村的群众一提起这位女民*局长,没有一个不认识的,也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
“撤离时,我什么也没有带出来。除了身上穿的衣服,连一个碗都没有带出来。局长先后几次来看望我们,知道这些情况后,给我们发了碗、大米、糌粑、酥油……现在,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过得很好,感谢局长。”60岁的尼达老阿妈无比感激。
“来了五天了,在这里,我们穿的用的都很好。吃的有方便面、糌粑、酥油,穿的有大头鞋、棉大衣……”莫扎村村民朗加满意地说。
“我参加工作6年了,像这样大规模的救灾行动还是头一次遇到,感到工作经验不足,有点手忙脚乱。局长手把手的教我做台账、分发物资……局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民*局干部松布江村满脸佩服。
本期编辑:魏健楠
审核:刘晓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