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举派和“大宝法王”
措卡湖畔的措卡寺,是一座噶举派的寺院,噶举派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教派,通常指称的噶举派,形成于公元十一二世纪藏传佛教“后弘期”①,由藏族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大译师玛尔巴(-)开创。玛尔巴出生在今藏南洛札县曲吉地方,幼时行为顽劣,父母欲使其秉性温顺,十二岁时送其学习书法和诵读,十五岁从芒卡牛古隆寺卓弥译师学习梵文。后去印度、尼泊尔等地学习佛法数十年,依止过吉太哇、那若巴、梅哲哇等多位至尊大德,其中尤以得到那若巴(-)的传承教法(即被后世极为推崇的“那若六法”)最为殊胜。而那若巴又是印度密宗大成就者帝洛巴(-)的弟子,据说帝洛巴曾在坟场禅修十二年,链住双脚始终保持禅坐姿势。
玛尔巴先后多次来往于藏地与印度、尼泊尔之间,曾背着行李徒步穿行过*蛇林、尸林、沙漠、*水河,经历无数艰难,回藏后在家乡授徒传教,声誉日隆。他将带回的许多密宗经籍,译成藏文,影响深远,被称为古代西藏七大译师之一。
玛尔巴得自印度的传承和教法,其最重要特点是注重密法的修习,而修习密法又必须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途径,他所承继到的“四大语旨教授”,据说就是由帝洛巴、那若巴等历代祖师源源不断传承下来的佛语意旨。噶举,在藏语里就是佛语传承的意思,这一教法在藏地的传布逐渐形成后人所称的“噶举派”。有必要指出的是,口耳相传,口语相承,不仅仅是某种修行方式方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还包含着跟某种修行方式方法紧密关联的某种空性能量、灵性智慧、特有信息等等的传递和加持。
据佛典记载,当年释迦牟尼佛曾应大梵天王之请在灵山说法,他接过大梵天王献给他的金婆罗花,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只有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佛就说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大迦叶。为何在场众人对佛陀拈花示众这一动作的真实含义都默不作声呢?原因无他,须知佛陀在以手拈花的同时,以念力发出了一种层次极高极为微细的信息,要把某个不立文字、不同于寻常教法的微妙法门,传给堪任此责的弟子,这样层次的信息传递,并非人人能够领会。而他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不仅修证较高,而且跟此法特别相应,领悟之后,即跟佛陀进行了无声的沟通,并在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难怪佛陀要把衣钵传授给他。大迦叶尊者得此不立文字的教法后,代代相传,至达摩而传至东土,成为汉传佛教“禅宗”的开山祖师,其特点是重视言传身教、以心印心。所以,今日不少藏地大德都认为汉地“禅宗”的修法跟“密宗”是比较接近的。
很显然,要通过口耳相传把佛语意旨传承下去,不仅传授看得见的方式方法,还要传承一般人看不见的空性能量等要素,这对传承者来说要求很高,最起码是一个证悟到一定空性的金刚上师,而这正是佛法的精髓所在。噶举派看重修行,注重实修实证,这正是继承了佛语的意旨所在。从古到今,噶举派里出现不少修行成就很高的大德,这也证明了这一教派教法传承的可贵之处。
如果说,在某种程度上,藏传佛教中的宁玛派将“大圆满”奉为本派教法中的圭臬;格鲁派将“大威德”敬为最具神力的本尊;萨迦派将“喜金刚”作为最高最密的修法;觉囊派引以为自豪的是继承了“时轮金刚”最完整的传承;那噶举派最为外界所称道的,就是著名的“大手印”了。
何谓“大手印”?万万不可望文生义,将其理解为是用手指所结的某种手势,也就是通常意义上双手结出具有某种表意的“手印”,如金刚印、火天印、定印等等。有些武侠作品中把“大手印”杜撰成神乎其神的“武林绝学”,那只是小说家的艺术想象,不足为训。所称“大手印”者,梵文音为“嘛哈母渣”,本来的字义是“大印鉴”“大象征”,其要旨是在“印”上,意为印契、印鉴,要求修持此法者跟佛语佛智相印契,跟自我佛性相印契,跟外界空性相印契。称为“手”者,据说是指佛之手,喻佛之所有,我亦尽有。因这一印契修法可直达佛法心髓的最高境界,故称之为“大”。五明佛学院慈诚罗珠堪布在阐述什么是藏传佛教时,对“大手印”有个解释:为什么叫“大手印”呢?“手印”也即古代国王的印章,如同现今*府的公章。只要盖上了国王的印章,任何人都无法超越,无法推翻,只能接受。同样的,“大手印”就是空性和光明,如同国王的印章一般,任何事物都离不开空性和光明,因为其本体既是空性又是光明。有关“大手印”的解释②,笔者查阅了多种佛学词典及佛学论著,说实话,能将“大手印”解说得明明白白让普通读者也大致看得懂的,还真的不大容易找到。
玛尔巴大师86岁圆寂,生前摄受培养了众多弟子,特别出众的有10位上首弟子,尤以俄顿却古多吉、粗顿旺季多吉、梅顿索南坚赞和米拉日巴四大弟子最为优秀,而其中的米拉日巴尊者,更是藏区无人不晓的苦行者、大成就者,其知名度不逊于济公活佛在汉地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米拉日巴(-),生于阿里拉堆贡塘的加阿杂地方,七岁时父亲去世,伯父夺走他家所有财物,其母和兄妹不得不沦为伯父姑母的奴仆,生活贫困,受尽苦难。米拉日巴在母亲鼓动下,为了报仇雪恨,跑出家门,四处寻找精通诅咒的高人,先后在几位诅咒师跟前下苦功学习诅咒术,当其伯父为儿子娶妻之时,婚宴之上,米拉日巴用咒术令伯父家的房屋突然倒塌,压死了许多人。后来米拉日巴又在土窑中闭关苦修降雹法,学成后,用降雹法毁坏了伯父姑母家的大片庄稼。
米拉日巴虽然用咒术报复了伯父等伤害他家人的劣行,但内心并没得到安宁。他为自己造下的杀人恶业悔恨莫及,日不思食,夜不入眠,决心皈依正法,重新做人。他先到拉噶上师座前学修了“大圆满”法,又经拉噶上师求请,去到洛扎卓奥隆寺院,拜当时已极为出名的玛尔巴大师为师。玛尔巴在很长时间里并不教米拉日巴修法,只是要他用土石修筑各种形状的碉房,建了一半了,令他推倒重建,建成大半了,再令他拆毁重建,同时还令他做许多耕种苦事。米拉日巴因经常背负石块背部被磨破而流血化脓,四肢皮肉亦是伤痕累累。平时稍有细小闪失,便遭严厉责骂乃至殴打。如是种种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苦行折磨长达数年,米拉日巴曾经多次绝望,但对上师和佛法的信心并无退转。玛尔巴以这种看似极端的方式,让米拉日巴磨砺了心性,消除了业障。自此玛尔巴始将“大手印”“那若六法”等教法完全传授给了米拉日巴,为了教给举世罕有可在顷刻间成佛往生的“夺舍法”,玛尔巴还特地再去印度,在那若巴跟前求得了这一教法的耳传,回到藏地后再传授给米拉日巴。米拉日巴在玛尔巴跟前先后修行近七年,当他回家探亲时,方知母亲已去世,妹妹讨饭不知去向。悲愤之下,米拉日巴来到阿里地区荒无人迹的山岩间,身裹白棉单衣,以采食荨麻度日,潜心苦修九年。有几个偶尔看到米拉日巴的猎人,见他长发披肩,赤身裸体,骨瘦如柴,皮肤绿色,刚开始还以为遇到了*,吓得掉头就跑呢。米拉日巴苦修获得风息自在功能后,能在空中自由行走,有时在两座山之间飞来飞去,不啻是个活神仙了。晚年米拉日巴下山四处云游,以道歌形式弘扬佛法,84岁圆寂,圆寂时出现种种不可思议而又极为殊胜的景象。身后有著名的《米拉日巴道歌集》传诸世人。
米拉日巴尊者一生摄受弟子无数,根据后人的归纳,最主要的有8位如日月星辰般的心传弟子、13位亲近弟子、25位地道究竟的男女瑜伽师、位亲见原始实相的不退证士、位修行上已获得暖位的上士、位舍弃俗家坚定修行的男女禅士等等。
毋庸置疑,在米拉日巴尊者无数弟子中,最杰出的传人当为其首位心传弟子冈波巴大师(-)。冈波巴俗名达玛扎,法名索南仁钦(意为福宝),出生于塔波地区涅地的希乃镇(今属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尼氏家族。七岁起跟父亲学习医术,很快成为有名的医师,被远近称为塔波拉杰,意为塔波地区的医生。索南仁钦自幼对佛法有深厚信仰,十五岁已修学宁玛派多种密法,还跟随噶当派大师学习教论。后来他长期在冈波山修行,被广大信众称为冈波巴。
这位冈波巴二十二岁跟一位贵族女儿结婚,生有一子一女,生活舒适美满。二十六岁那年,因为一场瘟疫,儿女娇妻相继染病身亡,这让身为名医、治人无数的他倍感人生的无常和无奈。伤感之余,他将家业分为三份,一份用以超度亡故的亲人,一份供养给寺院,一份留下作为自己日后修行的资粮,离开家乡,出家为僧,走上专修佛法的道路。他先后师从牛绒巴、贡嘎瓦、嘉远达等多位噶当派上师,听受了许多显密经典,出现过不少奇异体验和梦境,后回家乡闭关修行,禅修中曾连续五天五夜不进食,入定时最长曾达十三天之久,证明他在修行上已达到相当高深的境地。
三十二岁那年,冈波巴偶尔从三个乞丐的对话中,得知有位米拉日巴尊者能在空中像鸟一样飞来飞去的事迹,顿时生起敬仰之心,当夜还梦见一位衣衫褴褛、浑身绿色的瑜伽行者,感受极不寻常。他征得几位上师开许后,前往西藏西部去寻找这位大成就者。历经种种困苦乃至濒死大病,他终于得见米拉日巴。米拉日巴早已洞见冈波巴根器非凡,堪当大任,他将自己掌握的全部教法秘诀都一一传给了他。冈波巴依教而行,十三个月里就基本融会贯通,在修持上不断跃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后来冈波巴根据米拉日巴尊者的嘱咐,回家乡继续修行并准备时机成熟时聚众弘法。师徒俩在河岸边分了手,冈波巴已过桥走了一段路,隐隐听到师父在叫他,于是马上回到米拉日巴身边。师父对他说道:“唉!我有个口诀虽然至为宝贵和殊胜,属极秘之法,不能随意传人,但是这个口诀如果连你都不传,还传给谁呢?所以我还是要传给你的。”冈波巴心中欢喜万分,连忙问道:“那我是否要准备一个曼陀罗作为供养呢?”米拉日巴说道:“曼陀罗倒不需要,只要你莫辜负我这个口诀就行了。好,现在你看!”说着将衣袍撩起,显出其周身上下因多年辛劳而结成的网状老茧。米拉日巴继续说道:“我再没有比这更深奥的口诀了!我是经过这样的辛苦修行,心中才生起功德的,所以你也要以最大的坚毅持忍力来修行才好啊。”这件事在冈波巴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回到老家冈波山后,静修六年,真实证悟了“大手印”的无上殊胜。而后根据师父的嘱咐,于年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寺院——冈波寺(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北岸),前后藏与康区有无数僧众前来拜师求法。冈波巴在其三十多年弘法利生事业中,培养了众多弟子,并由此形成了藏传佛教中著名的塔波噶举教派——通常所称的噶举派,主要就是指的塔波噶举派,由玛尔巴大师开创的这一教法,经米拉日巴传至冈波巴,塔波噶举或称噶举派才正式立宗且得以弘扬光大。
在此要插叙一下,出生于西藏尼木惹芒地区的琼波南交(-),是藏传佛教史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活了岁。他前半生走遍尼泊尔、印度各大佛教圣地,遍访名师,学得许多精深密法,也得到帝洛巴与那若巴法脉的传承。回藏后在香地(今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建香相寺等寺庙一百多座,授徒数万,开创了跟塔波噶举并列的香巴噶举派,一度很有影响,14世纪后逐渐衰绝。
冈波巴大师有《教言广集》留诸后世。据旅美学者张澄基(-1)在其《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一书“序言”中所言,冈波巴在佛法中最大的贡献,是对“大手印”法门的全力弘扬。其著作保存至今的,有《教言广集》一部,一千多藏页,其中所讲的大手印法,许多都是答复弟子们实修问题所作的开示,实用性强,更显宝贵。
冈波巴弟子众多,身后弟子代代相承,影响深远。因“大手印”教法强调口耳相传,也难免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中,由于代代师徒在传授、理解、修持、成就等方面或大或小的差异,尽管大同小异,仍形成了不少各有千秋的分支。后世对噶举派的评价有“四大八小”之说,不折不扣是藏传佛教几大教派中分支最多的一个派系。所谓“四大”,指的是噶玛噶举、鲍绒噶举、察巴噶举和帕竹噶举四个较大的教派,所谓“八小”,是在帕竹噶举里面,又分化出止贡噶举、达隆噶举、主巴噶举、超浦噶举、玛仓噶举、叶巴噶举、雅桑噶举及修赛噶举八个小支派。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噶举教派,有不少后来又逐渐湮没在时间的淘沙大浪中,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是噶玛噶举派。今日藏汉都耳熟能详的十七世大宝法王,就是噶玛噶举这一派在当今时代的代表人物。
在冈波巴大师众多弟子中,最值得大书一笔的,当是创立了“四大”之中居于首位的噶玛噶举派第一世“大宝法王”都松钦巴了。
都松钦巴生于藏历第二绕迥之铁虎年(宋大观四年,公元年),在种种奇兆映衬下,呱呱坠地在多康朱倭下区热达地方,一位修行有成的大瑜伽师家里。据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所编《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听列仁波切所著《大宝法王噶玛巴的历史》等书考据及《互动百科》《百度百科》《中国西藏新闻网》记载,此地属于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扎卡波村。
新龙古称“梁茹”,意为森林间的凹谷,很久以前就有古羌部落栖居。战国至西汉时期,“白狼国”人在此生息繁衍,尚武好勇,民风剽悍。史载汉明帝永平年间白狼王曾作歌颂扬汉德,后以《白狼歌》闻名于世。元代至元十年(),当地一高僧喜绕降泽拜见元世祖忽必烈时,当众将所携铁矛挽成一铁疙瘩,元世祖大为赞叹,封他为“瞻堆本冲”。瞻堆,在藏语音里为铁疙瘩;本冲,相当于土司这一官职,新龙自那时起得名“瞻堆”。清同治四年(年),清朝廷将瞻堆赏给十二世达赖喇嘛,任由达赖喇嘛从拉萨派人管理,数十年间成为西藏在川管辖的一块“飞地”。民国时改名瞻化县。年11月经西康省*府批准命名为新龙县,沿用至今。
都松钦巴天性聪颖,异于常人,自小跟父亲学习“自生佛母命根心要教授”等修法,不久便出现殊胜迹象,又向其他上师求得“大黑天”玛哈嘎拉护法神修习仪轨,如法持修,很快得到天神庇护,不经意间便在岩石上留下清晰的手脚印痕。十六岁时,在藏地最出名的俄译师之弟子朱倭?乔季喇嘛座前出家为僧,命名却季扎巴(意为法称)。十九岁起去前藏,先后在堆龙?甲玛瓦、恰巴?却季森格、夏惹瓦、希饶多吉、巴曹、墨?都瓦增巴、喇嘛嘎译师、康巴?阿森等当时声名显卓的上师跟前,听受了《慈氏诸论》《中观》《毗奈耶》《时轮六支加行》等多种教法,依法修持后多次出现成就征兆。三十岁时,怀着对冈波巴大师的无上崇敬,前往塔波冈波山拜谒大师。冈波巴一见到都松钦巴,就升起很大欢喜心,将自己专修的《噶当道次第》传给他,不久又为他授了噶举派方便道灌顶。他依教而修,九天证得觉受,拙火初升,燃起暖热,就在高寒的冈波山上改穿单衣,继续闭修,前后有九个月,据说从未将双手分开很久。在冈波巴大师的八百弟子中间,都松钦巴被公认为最能吃苦的大忍修者。
后来都松钦巴遵照冈波巴上师的指示,去桑日静修五个月,获得自在功力和无量风息感受。而后再回上师跟前,苦修三年毗钵舍那观。期间还参学过萨迦派的《喜金刚》《道果法》和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授》等教法。离开上师后,他复去各地游方参修,拜见了许多当时的高僧大德。他曾在康区彭裕甲桑岩洞里静修三年,示现出通行岩石无碍的神通,因此被当地信众称为“岩上师”。又曾在贡嘎雪山莲花生大师坐过的白色扁形磐石上,住修四个月,感得空行母来供给生活。
大约五十多岁时,他回到朵康地区,在今昌都类乌齐附近噶玛地方创建了丹萨寺,授徒传教,广弘佛法。随着追随他的弟子信众越来越多,他在藏区的名声越来越大,被人赞誉为“知三世”的大成就者,即可洞见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情,这表明他对空性的证悟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据说曾有十万空行母以自己的头发编成一顶黑色帽冠供养给他,此冠戴在每一位噶玛巴头上,象征他们对空性的真实了悟。他传承和教授的噶举教法,因丹萨寺建于噶玛这个地方,被后人称为噶玛噶举派。
晚年,都松钦巴根据冈波巴上师当年的嘱咐,又从康区来到前藏。在塔波冈波山,他供养并扩建了冈波巴在世时创建的冈波寺。尤为后人所乐道的是,他在拉萨以西百里处今堆龙德庆县境内,9世纪墀祖德赞时期所建江浦神殿旧址上,修建了楚布寺,这里不仅成为他一生最后的住地,也成为其身后噶玛噶举派历代大宝法王的驻锡之地。
藏历第三饶迥阴水牛年(年),新年伊始,都松钦巴把楚布寺的经典法本交给大弟子卓衮仁千,嘱他妥善保管,又把自己死后的去向告诉了身边的弟子,并示现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现象。元月三日早晨,都松钦巴最后一次向弟子们说法,说完后全身端坐,凝视虚空,进入禅定。中午时分,一代宗师以83岁高龄归于寂灭。有无数空行母从空中来迎接他,同时有许多瑞祥之相发生。荼毗后,骨灰中出现许多舍利子,弟子还找到了没有被烧化的心脏和舌头,人们认为这象征他的慈悲和教法将永久流传下去。
都松钦巴去世后十多年,有个小灵童在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出生了,这位小灵童很小就得到噶玛噶举派的传承,十多岁时被认定为都松钦巴的转世,四十多岁时被蒙歌可汗(即元宪宗,-,其中-在位)封为元朝的规范师并赐给金印,后来还赐给象征噶举教派的金边黑帽。蒙语称其为“拔希”,后人据此将其称为噶玛拔希。噶玛拔希在公元年圆寂前,向大弟子邬坚巴等交代自己明年将在藏西转世出生。次年,在藏西汀里(今日喀则吉隆县)果然诞生了一个极为灵异的婴儿,五岁时被邬坚巴确认为噶玛拔希的转世。在藏传佛教史上,噶玛拔希被认为是开创了“活佛转世”这一制式的大功臣,此后其他教派也多有效仿。如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始于其两个弟子的“活佛转世”,在西藏影响巨大,转到今天,达赖世系已为第十四世,班禅世系是为第十一世矣。
都松钦巴过世多年后,其第五代转世得银协巴(-)于永乐四年()被明成祖封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简称“大宝法王”,并赐给一顶饰以珍贵珠宝*金的黑色冠帽。对噶玛噶举派来说,这无疑达到了立宗以来的顶峰。都松钦巴作为创立这个教派的先祖,顺理成章地被追封为噶玛噶举派的第一世“大宝法王”。其后依次是第二世大宝法王噶玛拔希(-),第三世大宝法王让迥多吉(-),第四世大宝法王若必多吉(-)。到21世纪开端的今天,在噶玛噶举派里,这个珍贵的称呼已延续到第十七代。皇帝赐给得银协巴的那顶黑帽,也作为噶玛噶举派最宝贵的传家宝,代代相传,据说今日保存在印度锡金邦的隆德寺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