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建设ldquo六个新型昌都rdqu
TUhjnbcbe - 2020/12/28 16:55:00
北京皮肤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1211/7679764.html

昌都,是一方山水之城。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贯其间。

5月的昌都,使人沉醉。

在这里,可以贪婪地呼吸,那一缕缕芬芳沁人心脾。

在这里,可以欢快地追逐,那一抹抹绿色清新相伴。

山中玉树琼枝,千里澄江似练。放眼望去,湛蓝的天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干净而整洁的街道,呼吸着略带寒意的空气,感受着眼前的美,突然有了一种放逐的惬意,令人如痴如醉。

生活中的绿意何其珍贵。连绵的绿色,从深山冷谷向乡村、城市蔓延,把三江大地连成浓绿的一片。

在昌都,已经实施多年的生态建设正努力守护着这些诱人的绿、清新的绿、蓬勃的绿、诗意的绿,正努力将76万藏东儿女的生活绘成幸福的原色。

天更蓝

“天真蓝,尤其是在邦达草原,放眼望去,洁白的羊群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蓝天白云触手可及,这是怎样的心旷神怡啊!”来到昌都的游客大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一切都因归功于我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众所周知,西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尤其是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更是如此,因为地处人群活动的中心,开发和保护都十分困难。

在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上,昌都始终秉持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原则,坚持用生态建设引领发展,用生态艺术塑造个性,用生态文明促进进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市在项目引进过程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决不降低环保标准,重点引进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为此,我市建立健全项目招商引资审批责任制、监督制约机制和环境保护机制,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底线、生命线、高压线和警戒线,实行矿产开发“一支笔”审批、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入昌都,努力从源头上杜绝新增污染和生态破坏隐患。据统计,我市果断关闭了不符合环评要求的选矿厂、采石、采砂厂43家和1家矿山企业、1家尾矿库。

截至年底,全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核定的目标总量以内,11县(区)城区及农村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昌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良好。

蓝天白云之间,一缕清风掠过,舞出一片秀美风光。

山更绿

在芒康县红拉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山顶俯瞰,阔叶林、针叶混交林、草甸、冰雪带层层叠叠,成群的滇金丝猴追赶嬉戏,旁若无人。护林员斯朗次仁说,由于近年来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滇金丝猴数量约多只,还经常能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雪豹、野牛等。

在江达县城所在地江达镇,一排排极具藏东特色的二层新居十分醒目。这里住着江达县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搬迁安置户。因为是个新村,取了寓意深远的村名――德吉(幸福)村。据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原先,江达一带盖房子需要大量木料,但在这次安置房建设中,国家为每户补贴了5万元钱,引导群众大量使用替代材料,使建筑风格保持传统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木材,使搬迁安置工作也体现了环保理念。

据了解,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自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以来,芒康、贡觉、江达三县于年1月1日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截止目前,昌都市天保工程共投入资金8亿余元,生态搬迁户、人,完成苗圃建设亩,公益林建设33万亩。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昌都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年来,为积极推动西藏三江水源涵养区、高原边缘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建设,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态状况,昌都市始终坚持“全民动手搞绿化”的工作思路,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宗旨的生态环境建设活动。

年以来,共完成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97万亩,其中完成重点区域造林28.73万亩,防护林建设12.84万亩,防沙治沙7.92万亩,环周一线造林.6亩,经济林木5.93万亩;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6.25万亩,封山育林2.8万亩;天保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21.39万亩,森林抚育52.9万亩。

为了让青山常在、林木常绿,昌都始终坚持“保护第一,积极建设”的方针,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

加大启动实施了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积极实施天然草原退牧工程、鼠*草害防治工程、人工种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绩效考评等19类农牧业项目,投入资金从年的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投资量增加%。同时,不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初步构建了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管护网络。通过配备专职、兼职护林员余人,对工程区万公顷天然林实施了常年管护。

推进作物升级和特色农牧业,缓解草原压力。大力推广“藏青”、“山冬7号”和“喜拉22号”等新品种的示范种植,提高作物产量和抗病、抗旱能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大量灌溉需求,减少水土流失;围绕做强“五大优势加工产业、培育四大特色产业带、建设八大种植基地”,开展蔬菜基地建设、葡萄基地建设、类乌齐牦牛养殖和高原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等工作,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降低了草原经济依赖。

随着我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林木蓄积量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全市良好的生态使得近几年境内野生动物大量增加,据统计,目前昌都市境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由原来的多只上升到现在的多只。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由年的多只上升到现在的近只。

年国家林业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工作组在昌都开展野生动物资源第二次调查时,发现了“雪豹、棕尾、灰背隼、喜马拉雅斑羚”4种野生动物新物种,在类乌齐县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

行走在三江大地,满眼的绿色总让人心尖触动。

水更清

八宿县白玛镇朱巴村村民努久拧开自家院里的水龙头,望着哗哗喷涌的清水,乐得合不拢嘴:“村里终于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告别了以前背水吃饭的日子,*和*府又为老百姓造福了!”这是农牧区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和实惠。年以来,全市通过建设饮水工程,让44.5万农牧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水。

据监测显示,昌都镇2个饮用水源地及其它10个县府所在地城镇21个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保持良好,均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年,全市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状况保持良好,达到了国家规定相应水域的环境质量标准。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主要江河干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域标准;扎曲河、昂曲河等流经主要城镇的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域标准。然乌湖、三色湖、莽错湖水质总体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域标准。

同时,昌都还开展了全市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工作,加强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积极争取中央环保专项资金,落实了7个县城饮用水水源的地环境保护项目资金.02万元,32个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项目资金元,确保市民饮水安全。

昌都坚持把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作为特区,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编制实施至年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和监管,抓好江河源头区、草原、湿地、天然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全市已建立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达0.8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49%。

那山那水之间,一江清水向东流,滋润着三江大地。

生活更美

生态建设需要全市人民参与,生态建设的成果同样要让全市人民共享。在我市,群众性绿色活动,同样方兴未艾。每一个昌都人都是“绿色”生活的创建者、受惠者。

坚持全民参与的导向,广泛宣传,大力发动,全方位提高市民环保参与度。我市以“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大力宣传*和*府保护生态环境的*策措施,利用法制宣传日和节能宣传月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新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绿色、生态、环保”生活理念……通过深入普及环保知识,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

“现在的昌都越来越漂亮了,公园多了,我们的休闲游玩场所多了,幸福感也增强了。”市民发出由衷赞叹。

良好的生态滋润着我们的生活。近年来,昌都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逐年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天、良天、轻度微污染21天、轻度污染13天,优良率为90.7%,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声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划标准,城市垃圾处置率达到%。

其实远不止于此。我市美丽乡村亦“别有天地”。在乡村,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乡村建设。在国省道沿线、县城乡(镇)附近、旅游景区及邻省交界推进57个高标准新农村(美丽乡村)集中安置点建设,实施完成集中建设户安居工程及给排水、供电、道路硬化、亮化、绿化等附属公共配套设施,整合资金总投资达14.5亿元,受益人口人。年以来,累计建成了个美丽乡村。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广覆盖。年,昌都市共实施个行*村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总投资万元,受益群众户、879人。截止年底,昌都市共实施个行*村的“农村环境建设整治”,占全市个行*村的78%,累计修建农村简易生活垃圾处理场个,修建垃圾池个,布设排水管网(渠道)万米,完成投资.27万元,受益群众达户、49.86万人,农村“脏、乱、差”情况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年我市启动生态创建工作并获得自治区级生态村称号的行*村有23个。

“花香鸟鸣,绿水青山,美哉昌都”。多年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使昌都脱了“*”装换“绿装”,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花开了,鸟多了,空气清新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设ldquo六个新型昌都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