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巴拉,形容这样一种景观:一片圆形的土地,四周围绕着莲花八瓣形的雪山,河流从花瓣间穿过,那是历代文明向往的净土。我们的路线是在川滇藏三省交界处画一个圆圈,也就是大香格里拉区。
速写/渡彼摄影/少言
去芒康,路上的风景。芒康帮达乡青稞脱粒
在一个村子画完一张速写。问这是哪个村啊?忽然,墙头上冒出四个男人的头来,齐声说,帮达乡毛里村格头组。这伙人,个个形象奇特,游手好闲,欺侮我们听不懂,拿藏语互相搞笑。要不是赶路,我非停了车,把他们狠狠拍一顿。
午后三点,阳光普照着芒康每一寸土地。一家人在屋顶上忙碌,为收割后的青稞脱粒。金色的青稞粒迎风飞舞,女人的衣襟就随风摆动,我们登上屋顶,观看这劳动的盛景。鼓风机启动了,在轰隆隆的机声里,人们端起巨大的竹蔑盘在风机前筛粒,每一片谷壳都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象一层浪漫的纱帐笼罩着劳作的农民。我俩迎着风机站立,被这个景象惊呆了,任凭谷粒吹打在身上。我只听见渡彼激动的声音,“太美了,呀,太美了!”回头一瞅,快哭了,神经病!渡彼只听到我的相机快门噼叭乱响,强盗!狂欢般的拍摄之后,我俩从头到脚粘满了金色的谷壳。一个青年歉意地替我们拍打着身上的谷屑,说,你看,我们藏族人苦不苦,脏不脏?这活儿太脏了!小伙子一直没有加入脱粒的人群,只在一旁看着。
兴奋平息之后,粘在身上的谷粒起了作用,全身扎痒难忍。下午到了芒康的宾馆,从里到外换了衣裳,洗了一大堆。幸亏有了这次大清洗,此后八天,一直到江达县,我们都没洗上澡。
到芒康宾馆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我有一只小蓝花的布囊,里面保存着旅行中最重要的东西——钱和身份证。这次旅行我只带了一件黑外套,它的口袋很时髦,又很浅,当我的蓝花布囊装在口袋里的时候,有三分之一是露出来了,好在藏地治安良好,一路就这样过来,没出过事。这次到了芒康县城,渡彼将车子停在街边,给我的蓝布囊里塞了一千元生活费。数钱毕,我奉命去考查一家旅馆。上楼看,不好,脏,没热水。我们又行了约二百米,见到水电宾馆,不错,还有电脑能上网,于是住下。服务员让我拿身份证去登记。掏口袋,小蓝花包包不见了!再找相机背包,没有,又翻东翻西,全没有?我大喊,我的小蓝包包不见了!渡彼没理我,平静地上他的厕所。我冲下楼去,跑到二百米外的那个旅馆,我仅在这一处停留过,再不会丢在别处。上楼找,服务员很配合,没有的。我只好走了,刚好,路边有个警察局,我就进去给警察诉说了我的遭遇。警察说,我们芒康这个地方没有小偷的。我说,不是被偷的,是我口袋浅自己掉出来的。你在哪个旅馆停的,我们去找。我说,不用了,我已经找过了,他们人挺好的,没丢在那里,不然我回宾馆再翻翻行李,实在找不到你们再去。不行,你既已报案,我们非去一趟不可,你在宾馆等着,一会我们去找你。我挡不住,只好由他们去。过了一会儿,警察果然没找到,又来到水电宾馆,打开渡彼的车,俩小伙在车上一阵翻腾。我上楼了,告诉渡彼,我报案了,警察如果在车上找不到,一会儿要上房间里找。他此时已经洗完澡,悠然坐着,慢吞吞地掏出一个小蓝布包来,在这儿呢。我气得要死,你怎么不早告诉我!明知道我跑前跑后地在找!我就要看看你找不到你的小包包会急成什么样子,给你个教训,谁让你不装好它。你下车时掉在地上,是一个小学生捡到,敲我车玻璃,还给我的。你TMD太狠了,我立刻转身下楼去安抚警察。忙活一整的警察显然是受了伤,其中一个说找到就好,另一个却不依不饶,什么小学生捡到给你的,捡到东西只会去交到警察局,怎么会直接交给你呢,肯定是你在行李里找到了,又不想承担责任,说什么别人捡到的,我们是这样叫你呼来唤去的吗?我低着头接受批评。从此,我的蓝花包包从上衣口袋转移到了更深的裤子口袋。
芒康县城的寺院傍晚,穿着洁净的衣裳清爽地逛芒康县城,街上到处行走着穿黑色藏袍绾着大辫子的骠悍男人。让人觉得特别骠悍的恰恰是一道鲜艳夺目的色彩——给辫子里编进一股红色丝线,然后用一根玉班指绾起粗壮的辫子绕头一圈,使那红色的樱穗从耳旁垂下,骑上摩托,樱穗随风而摆,现在还能拿眼睛看到留长辫的古典男人,令人难以置信。男人的古典发饰在芒康地区硕果仅存了,这种头饰更多出现在农村牧场或中老年男人中,在城里干活的年轻人以汉族服饰为时髦。藏族人和汉族人长得几乎是一样的,现在也穿得差不多,再不是这种服饰上的小特点依然保留着,就真的看不出来有啥区别了。主流文化毫不留情地吞噬着非主流文化,没有两代人,这些民族特征只能存在于景区的表演舞台上了。
在重写这篇文章时,我刚刚听说,西安开发新区的学校以扶贫的名义,招收了一批藏族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管他们一直上到大学。这批藏人小孩长大后,将与我们别无二致,穿着夹克,留着板寸,操着普通话回去,一定是当干部的好材料。也许,连他们的文字也不会写,他们的孩子也许连藏语也不会说了。更早一拨被汉化的少数民族精英是他们看得见的未来,蒙古族诗人席慕蓉(原名穆伦·席连勃)写过一首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虽然己经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在卡拉OK里已经唱烂的歌,谁能唱出其中真味?它并非汉人对遥远草原的向往,而是蒙古人再也回不去的家园。这是汉化后获得成功的民族孩子的心声。如果一个民族的人们遗忘了他们祖先的语言,他们的寻根也只能是一声感慨、一声叹息,能有多少实质的内容?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才的流向不可逆转。受到文明世界“教化”的精英要么是已经消失的藏人,要么是拿来全套“文明”手段回来建设家园的中流砥柱。正如,昂山素季这些东方国家的贵族二代,哪一个不是在欧美留学,昂山素季毕业于牛津大学,嫁给牛津教授,生出英国人,回来颠覆缅甸残暴无能的*府,改善民生和人权,而她的新*府除了运作西方制度也像很多西方人一样歧视罗兴亚慕斯林……纯粹的本土人,是无法在本土获得成功的,既没有眼光,也没有靠山。他们的生活和未来只能是直接或间接地被主流文化统治。
他们无知且无助,被安排、被教育、被扶贫、被教会如何写字和说话。更多人是自愿地欣然向往着“文明”的地域。就像我小时候,一听见秦腔就烦,觉得太土太粗野,光爱听港台歌曲欧美音乐,听不懂的意大利歌剧也比听得懂的秦腔强百倍。就因为,那些东西来自更富有、更城市化,也更美好的世界,而我们穷。
近些年,我在陕西各地方采访,发现每个地方都有几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挖掘他们家乡的文化遗迹、民俗传统,那些人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使用着在我看来并不高级的文字,以一种不可能被广泛传播的水准,孜孜不倦地写着他们的著作,有的仅仅就是一个《村史》《家史》。我可以看到他们给你讲述、引你参观时的那种迫切,生怕被遗忘的迫切,尽管他们并不能说清楚那些不能被遗忘的东西何以珍贵。而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珍贵的。
乡间的年轻男人依然保留这样的头饰28号早上从芒康县城出发,朝察雅县方向赶路。芒康,对我们来说只是路过,这次到西藏东部时间短促,我们选择目的地是察雅和贡觉这两个不通国省道的县。也许,在这些地方,”文明“进驻的脚步走得慢一点。
色巴牧场
海拔升高,翻过米的拉乌山哑口,到达一处高原牧场。芒康有三个大牧场,色巴牧场、喇嘛牧场、麦巴牧场。这里是色巴牧场,此时,牧场上搭了几座黑色的牦牛毛织成的帐蓬,昨夜的残雪还留在帐蓬顶上。一位头绾黑穗的壮汉邀请我们进他的帐蓬歇息。他名叫邓多吉。
邓多吉的帐篷邓多吉,帐篷的主人做法事的僧人邓多吉是个忠厚的藏族汉子,这天,他邀请四位僧人到他的帐篷里来,为父亲做逝世周年的法事,其中一位名叫争出尤加的僧人是他的弟弟。我们进帐篷后,他毫无顾忌地从怀里摸出一叠砖头厚的百元大钞,大约有十万,放置在父亲灵前的盘子上供着。帐篷里升起蓝色烟雾,若隐若现中,一位白发垂地的老妈妈用一只长长的木勺,弯腰站在巨大的铁锅后面熬汤,口中似乎念念有词,传说中的巫婆浮现在眼前。这是邓多吉68岁的母亲,她正慈祥地为新来的客人准备酥油茶和吃食。一会儿又端出大块酥油和酸奶渣递到我们面前。
邓多吉68岁的母亲渡彼和屋子里的男人们一起用手撕着生牛肉吃。邓多吉家有七口人,一百多头牛,全都生活在牧场,随着天气转冷,他们也将游牧到较低海拔处,这顶简陋的帐篷以及里面放的几口锅,几个麻袋和酥油木桶,就是全部家当。因此人人家里都有一辆拖拉机或农用车,用于游牧时搬家。邓多吉听不懂我们说的话,转了个身离开了,不一会儿,一位绾着红穗子的中年男人进来了,他叫江措,在外做过生意,会讲汉语,是邓多吉请来的翻译。江措告诉我们,他们是一群以纯粹游牧为生的藏人。之前,我们见到的牧人都是半农半牧,除过牧场的牛场屋,他们还有固定的居所以及土地。而他们没有土地,吃穿用度全部是卖牦牛所得。自家一年做的酥油还不够吃,还得再买。
江措进来做翻译邓多吉12岁的女儿,小鸟一样飞进帐蓬,看到陌生人后,开始了羞涩地躲闪游戏,她的妈妈不断鼓励她露出小脸拍张照片,可她越发羞涩地藏在妈妈背后,又忍不住探头张望。我们路上遇到的所有的藏人,包括男人在内,都是羞涩的,而这12岁的孩子又更增添了一层少女的羞怯,象一只无法捕捉,又十分诱人的小鸟。她从小长在牧场,不上学,一句汉语也听不懂。但她渐渐地明白了我的意思,开始尝试着摆出少女自认为的深沉姿势,自然天成的娇羞美丽勾得人心里越发的怜爱。
邓多吉12岁的女儿,小鸟一样飞进帐蓬。游牧民的做饭家当
家家帐篷边都有搬家用的拖拉机游牧民的生活江洛家的帐篷离开色巴牧场,翻过这平坦开阔的草坝子,下山时的地貌立即从草原变成高山峡谷,我们朝着察雅方向继续前行。去察雅的路上便感到了危机四伏的道路状况。好几次看到远处山体滑坡,腾起尘土。仔细看,是山上正在开凿小路,扰动山体,造成滑坡。推土机孤单地停在那里,眼看着归路已经断掉。远观陡峭的山坡,上面刻画着“之”字形小道,不少路段已被滑坡塌毁,那是马帮走的路,看到这个情景,我们的车别再妄想通过这些马帮道路了。
翻山要走的“之”字形小路路遇收获青稞的村庄(待续)
往期“少言行记”链接
寻找香巴拉·藏地(9)东竹林寺
行记
寻找香巴拉·藏地(8)滇藏线
行记
寻找香巴拉·藏地(7)茨力雍次情史
行记
寻找香巴拉·藏地(6)茨共牛场
行记
寻找香巴拉·藏地(5)普龙村
行记
寻找香巴拉·藏地(4)乡城
行记
寻找香巴拉·藏地(3)稻城
行记
寻找香巴拉·藏地(2)理塘
行记
寻找香巴拉·藏地(1)
行记
西安碑林
行记
汉江,文化传播的纽带
汉江(23)
罐罐茶
行记
彬旬的先周传说
行记
南由古道,陕西的香格里拉
行记
看画(8)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b
行记
看画(9)无声的巴黎圣母院
行记
《旅行的艺术》
读书
年最后一天《晋北行》出书了
读书
上海印象之巴金故居
行记
钩弋夫人·汉云陵
行记
缅甸(4)什么是旅行
行记
大河之路(4)绿皮火车
行记
寻城记(15)定边盐场堡
行记
台湾(11)小火车
摄影
周原,失落的城市
青铜时代
周的扩张与交通开拓
青铜时代
先秦六百年,秦人做了什么?
秦人东进
文学与旅行
读书
跨过*河看碛口
青银线
《大唐西域记》
读书
“三边”看长城
榆林青银线
绥德风情最陕北
榆林青银线
吴堡石城千年无言
榆林青银线
商州三题
沪陕古镇行
汉中买茶熙河易马
茶路
太白山寻张载
关中
话说陕甘茶马古道
行记
神仙天竺山
陕南
秦岭之南,夕照下的关城
陕南
西府故事
关中
河西走廊(三)
丝路
律宗祖庭净业寺/禅迹
钱塘福地(上)
禅迹
钱塘福地(中)
禅迹
钱塘福地(下)
禅迹
樊川寺院
禅迹
更早期的“少言行记”文章目录
少言行记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