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你知道她的美却不知道她的痛川藏线的
TUhjnbcbe - 2021/2/17 2:15:00

最近川藏公路通麦段的塌方事故,让所有心向西藏的朋友们为之牵挂。喜欢越野的朋友都知道,是中国最美丽最刺激也最有挑战性的线路,很少有人知道,这条如今被称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的高原公路,是65年前,10万筑路大*历经千难万险,并失去多官兵的生命才建成的。

的艰难历史,将可能在今年彻底划上句号,新通麦大桥开通后艰难险阻将成为过去,今天在上颠簸的人们,请珍惜这最后的时光,更请记住先辈们用鲜血和青春铺就的这条天路。

路通了心也就通了

在川藏公路建成之前,西藏与内地千百年来是两个世界:不仅与汉地往来极少,即使和川西大片的藏区(曾经叫康区)也是千山阻隔,人民往来难如登天。

年,在付出巨大牺牲代价之后,如期通车。

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年12月26日撰文《帮助藏族人民长期建设西藏》指出“康藏(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的通车,必然会促进西藏民族的*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康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必然会随着祖国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而逐步地改善和提高。这对于加强和巩固祖国的统一,增强汉、藏人民的团结,建设边疆,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维护远东与世界和平,必然发生巨大的作用……。”

即使从现在人们的思维来看,当年贺龙的这番讲话仍然非常有远见。60年来,川藏公路上汉藏两地人民的感情交流,两地物资的频繁往来,超过了几千年来的总和,原本语言不通极少往来的两大民族,逐渐成为从陌生到亲近的一家人。

路通了,心也就通了,这是川藏公路的最大意义,也足以告慰当年多名*民的巨大牺牲。

从成都到拉萨,公里的路程,要翻越海拔在米以上的13座雪山,穿越18个著名的大山垭口,以及10多条大河。从山脚向山顶盘旋而上,视野越来越开阔,遥望远处的雪山,让人顿然生出一种在天际奔驰的感觉。

川藏公路原称康藏公路,东起西康雅安,西至西藏拉萨,全长公里。年10月,西康省撤销,康藏公路改称川藏公路,并改为以四川省会成都为起点,终点不变,全长公里。公路向西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雪齐拉、达马拉、甲皮拉、卡集拉、安久拉、色霁拉、矮拉山、米拉山等海拔米以上十四座巍巍雪山;跨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卡达河、易贡河、东久河、尼洋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拉萨河等众多江河;数百条溪涧、飞瀑水网地带;穿过遮天蔽日的波密、通麦、林芝、安鸠拉原始森林;涉过甘孜、江达、帮达、八宿、然乌、鲁朗数百公里草原、戈壁、沼泽。

没有机器双手挖开千山万水

当年修建川藏公路的陈明义将*的儿子陈亦*,在川藏线建成60周年事,到甘孜州泸定县铁索桥参观并写下长文回忆当年父辈们的历程。他写到:


  川藏公路建筑工程共作业土方、石方约万立方米,其中石方就有多万立方米;铺筑路面万平方米;架设桥梁座,总长度多米;修筑涵洞道;护墙8万立方米。修建这条公路工程的巨大和艰险,是我国公路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工地上的女兵


  在公路的修筑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其中有些是特殊的困难。首先是在踏勘和测绘线路时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必须从千山万水中为祖国青藏高原找出一条合理的路线;其次是公路横穿祖国西南横断山脉的龙门山、炉霍、甘孜、青泥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通麦等8条地质断裂带;地层破碎,地震频繁,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这种自然环境,这些地理因素和气象原因造成川藏线沿途泥石流、塌方、碎落、雪崩、水毁频繁出现。另外,川藏公路东面的起点四川盆地海拔只有米,向西延伸,海拔快速爬升,进入青藏高原公路平均海拔米左右,河谷与山脊相对高差—米,地形狭窄陡峻,沟壑纵横,线路起伏非常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空中鸟瞰川藏公路蜿蜒翻越雪山

再有青藏高原气候多变,气候条件极其恶劣。路线穿越不同的气候垂直分布带,高海拔路段的雨、雪、冰、雾、风、尘等恶劣气候影响时间长。地形地质、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贯穿始终。这些情况都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
  在冰川和流沙地段施工时,困难就更多了,修出的路基有时被流沙掩埋;有些地区,在雨季中常发生严重的坍方现象;特别是冰川暴发的时候,雪水夹着泥沙、大石头,常常冲毁路基和桥梁,还有很多路线要在连藏羚羊都不能立足的悬崖峭壁上通过。为了和当地民众打成一片修路官兵请当地喇嘛学习藏语


  川藏公路的修建施工前后历时五年,在这五年里,为了实现宏伟理想,中国人民解放*陆*第18*十万筑路大*和工人,顽强地征服了14座拦路的大雪山,把十多条著名的江河和许多激流驯服在脚下。无论是冰峰雪岭,还是恶水天险,都不能阻挡公路的前进。二郎山上的冰雪冻土,波密的暴雨泥石流,也同样得向筑路战士低头。公路跨过每一座雪山和每一条江河,战士和工人们都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在公路通过的很多艰险地段,战士和工人们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冒着滂沱大雨或风雪严寒,日日夜夜连续奋战。千万根钢钎在他们手中磨秃了,铁锹磨成了小铁片,但筑路战士和工人们的意志越来越坚强,终于把这条全长两千多公里横贯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一块石头一锹沙土地铺成了,这就是天路!

最初目的解决驻藏*民的粮食供给

但是,65年前,中央*府决定修筑这条公路时,却不是为了给人们看风景的,而是为了解决进藏大*给养短缺的现实难题。

年5月23日,《中央人民*府和西藏地方*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俗称“十七条协议”)签订。两天后,中央*委发布进*西藏的训令。根据协议规定,解放*于七八月间由西康、云南、青海、*等地向西藏出发。当年9月9日,进藏先遣部队到达拉萨。当时,内地与西藏既不通航,也不通车。严格执行“进*西藏,不吃地方”的中央规定的进藏部队一直处于挨饿状态。年3月29日,18*进藏先遣部队走了一个月到达甘孜,携带粮食全部吃完后,靠挖野菜、捕麻雀、捉地老鼠充饥,坚持了一个多月。同年10月,举行解放昌都战役。部队又一次遭受严重粮荒,战士们一天只能喝四两代食粉熬的糊糊。“翻过一座雪山,到达目的地时,出发时带的多头牦牛只剩下几十头,人死了数千。携带的粮食吃完了,缺粮的日子里,眼睛都凹进去,手指甲盖都凹进去了。”时任18*侦察参谋王贵回忆道。

部队战士在怒江岩壁上开凿通道

“公路不通,前方的部队等于被流放。我们就站不稳脚跟。”曾任18*后方部队司令部司令员兼*委的陈明义多次这样说。 为了解决交通和补给的困难,毛泽东发出了“一面进*,一面修路”的号召。时任西南**委员会主席刘伯承说:“要保证和平解放西藏,关键问题是交通运输,从某种意义来说,修路、运输比打仗还重要。”又说:“保卫好边防,搞好交通运输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因此,在进*的同时,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筑路。”年夏,西南*区司令员贺龙主持召开筑路会议,提出一定要在年把汽车开到拉萨。

在林芝,当地牧民为修路官兵们送上酥油茶。

年4月,康藏公路从四川雅安金鸡关破土动工。年10月1日之前,雅安是西康省(简称康)的省会。西康省撤销后,以金沙江为界,东边划归为四川,西边并到了西藏。交通部将康藏公路的起点东延到成都,这条公路也被改称川藏公路,全线从公里延长为公里。川藏公路穿越了位于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等14座大山,其中有13座是海拔在米以上的雪山;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拉萨河等江河;横穿龙门山、青尼洞、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这条公路沿途有数不清的沼泽区、冻土区、地震区、碎石塌方区、大冰川以及原始森林。11万人民解放*、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在4年多的时间里,硬是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将这条天路修通了。为确保川藏公路的修建,年5月12日,西南*区决定成立康藏公路修建司令部,陈明义任司令员,穰明德任*治委员。

悲剧粗犷指挥也是造成大量死伤原因

仔细看上图左侧,修路战士们在绝壁上开凿通道

高平曾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将近8年,先是在西南*区*治部战斗文工团创作室,后调到18*后方部队*治部文工团创作组,他在修建中的川藏公路上往返过19次。高平亲眼所见,得了雪盲症的战士,为了继续工作,用小木棒将红肿得睁不开的眼皮撑开;有的战士按照挖土与倒土间的距离,在自己的腰里栓一根绳子,为的是摸着倒土时不至于掉到崖下去……在玉隆,高平遇见一位休整的师副参谋长。他对高平说:“山顶上,5分钟天气变化两三次。因为我们预先准备工作不够,平均每人害病6次,平均每天死亡1人,多为感冒转肺炎,医生对此也没有医疗经验。我们上山以后两天就开始施工,每天工作10个小时,要过星期天需要经过师部批准。天气使工效大减,挖下去五六公尺还是冻土,烧斤柴也不过化开两寸深。”

时任53师副*委的洪流向高平介绍说:“全师五个团,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营养,患营养不良症的占95%。心脏病患者数量剧增,这是在高原剧烈劳动所致。表面上看,筑路部队*容不整,但他们是西南部队中‘最可爱的人’。要爱护他们,不能宣扬劳动强度,要把劳动热情引导到发扬创造上来,否则即等于杀害战士。”一等功臣张福林牺牲在雀儿山。他生前是53师团3连炮班的班长。在修雀儿山公路段时,创下了40公斤炸药、炸了方石方的记录。他们班是技术班,负责打全连的炮眼。为了不造成浪费,每次炮班装了炮眼,不管多少个,他都要亲自检查一遍。张福林牺牲后,连里为他开了追悼会,在他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块书有“永垂不朽”四个字的石碑。师*委追认他为模范共产*员,一等功臣。年7月25日,师*委任命炮班为“张福林班”,并授奖旗。年1月17日,解放*以简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历时半年建成了雀儿山公路。贺龙(左一)到波密工地视察工程进展

藏族人民后援死伤牛马多头

川藏公路最难修的路段,都是由18*的战士来完成的。为修这条公里的公路,18*牺牲了多名官兵。修筑雀儿山公路,就有多人死伤。为确保年底通车昌都,陈明义给部队下达了命令:不打通雀儿山不准过年!后来针对诸如“山是打通了,部队伤亡太大了,太苦了,对不起战士”,以及“在工程上是冒险的”的说法,陈明义适当进行了“解释和批评”。有了雀儿山的教训,部队在施工安排上做了调整,夏季抢修雪线以上工程,以降低施工难度。但随着而来的问题是,部队不得不在远离公路的甲皮拉和达马拉两座大山里施工,面临粮草之荒。“从矮拉到甲皮拉,那确是过了非人的生活,没有雨衣,大米,也没有帐篷。”穰明德*委回忆说,“一天才喝一顿稀汤,没有糌粑,15个人住一顶帐篷。”

当时负责后勤运输的牦牛运输队

为解决粮食补给之急,抢修通车,修筑从金沙江西岸到昌都公路时,采取按段分工、全线开花的战术。先通车,后加宽;先粗通,后达标,是那时川藏线筑路的方针。也正是这样,川藏公路修筑初期才发生“测量赶不上施工,桥梁赶不上路通”的窘况。“康藏公路的修筑过程中,时间的要求和技术的要求,科学的态度和感情的因素,资料的不足和心情的过急,一直产生着矛盾。”高平这样评价当年的修路过程。有一段时间,汽车只能通到金沙江东岸,江上还没有架桥,所有物资必须靠木船和牛皮船转运。

年3月15日,为支援部队和技工完成通车昌都的任务,为期6天的“康北五县支援总会代表会议”在马尼干戈兵站召开。康北支援总会主任郎加多吉总结年工作时这样写到:为支援解放*进藏,五个县的畜力分布在七百华里长的沿线上转运,20万驮物资中有12万驮的物资用于补给进*部队,其中,8万驮运雀儿山、柯鹿洞、德格沿线补给修路部队。为运输物资,共死伤牛马头,死亡人员12名。为顺利完成运输物资的任务,藏区首次实现了牦牛运输的“越界互助”。过去,藏区的土司、头人、贵族、寺院的领地,彼此间是不能轻易逾越的,牲畜也必须严守界限,否则,械斗就会发生。

藏族老妈妈第一次坐上汽车哭了

川藏公路修建时,在东线,藏族老百姓赶着成群的牦牛运输物资;在西线,有上万人和解放*一起参加了从拉萨到林芝的施工。“坐着铁牦牛,这么一会儿时间就要到家,真跟做梦似的。”杨星火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专业刚一毕业,就参*当了随*记者。《叫我怎么不歌唱》是她在川藏线筑路时写下的第一首歌,并一举成名。年12月,康藏公路修到拉萨河南岸。杨星火随着第一支满载着大米、盐巴、茶叶等物资的汽车队,从巴河桥向拉萨疾驰而去。车队行驶中,村庄、牧场里的藏胞都跑出来看这些不吃草又跑得快的“铁牦牛”。行走在太昭山谷里时,一位老妈妈在儿女的陪伴下,请求搭车回拉萨。

老妈妈40年前出嫁时,骑着牦牛走了9天才走到太昭。58岁时,第一次回娘家的老妈妈听说太阳不落山就可以到拉萨时,激动得又是哭又是笑,还说,“坐着铁牦牛,这么一会儿时间就要到家,真跟做梦似的。”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通车,尽管路面还只是土路,但已是建国初*府投入最大的一条公路了。据资料显示,修建这条公路的钱,当时可以买架喷气式战斗机;按成都的市价,可以买30亿斤粮食。川藏线开通60年,线路、路况也在不断调整与改进。

路通了!

年,川藏公路南线开通,从新都桥改走雅江、理塘,在邦达北上到昌都后与老的川藏线汇合。这是对最初的越岭线进行的一次修正。越岭线走的是无人区,改线后的公路走牧区,方便当地人的交通,对当地经济发展也有促进。

国家新一轮整治川藏公路计划正在实施。川藏公路雅安至康定段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拉萨至林芝高等级公路即将通车;年通麦大桥、通麦遂道也将贯通,“通麦天险”将成为历史……

手册结语:

走过60年的川藏线,她已经越来越平和。一切苦难与艰险,都将成为过去,对于我们游人来说,也许未来少了探险的会变的平淡,但这里依然有说不完的故事。

藏地手册,在这里读懂西藏。

《藏地手册》是唯一专注藏地风土与人文的公号,

我们分享藏地,更多的是分享旅人的内心与精神。你的每一次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知道她的美却不知道她的痛川藏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