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和10月29日,米林县派镇加拉村雅鲁藏布江段两次发生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水位迅速上涨。接到通知后,林芝水文人,坚守水患一线,冒着生命危险监测水位,及时将水文信息传递指挥部,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水文信息。他们被亲切地称为水文“侦察兵”。
时间刚过0点,雅鲁藏布江米林段岸边黑漆漆的,唯有几个亮点在移动。走近一看,4名男子打着手电筒,紧盯着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不时的念着数字。这是10月29日凌晨,林芝市水文分局副局长巴桑与他的同事们,正持着装备监测水位。
10月17日,林芝市米林县派镇加拉村发生山体滑坡,雅鲁藏布江形成堰塞湖,威胁到堰塞湖上下游多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诸多的救援力量中,林芝水文监测者是距离江水最近的一群人,他们在水患一线,及时将水情信息报告指挥部,这些数据对灾情评定起着至关的重要作用。公众通过媒体获得的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的水文信息都来自这个团队。.44米是他们记录到的此次堰塞湖的最高水文。
堰塞湖突如其来。灾难发生时,巴桑和他的团队远在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金沙江堰塞湖参与救援,接到通知后,虽然知道的信息不多,但凭着职业的敏感及参与金沙江堰塞湖救援的经验,他意识到形势可能会很严峻,家乡需要他们,他立即召集同事赶赴现场。
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距林芝市派镇公里,原本需要25个小时的路程硬生生被他们用19个小时走完。“只想着快着点到达现场,快点监测水文,提供有用信息,其他的根本顾不上去多想。”林芝市水文分局副局长巴桑回忆时说。
19个小时的奔波,到达现场后,巴桑和他的团队直接深入一线,监测水位。此时的派镇直白村至加拉村段已不同于往日,大量滑坡体堵塞江水,无处可去的江水快速涨溢起来,来不及考虑太多,他们立即安装监测设备,固定好水尺,近距离观测涨势情况。
“当时水位一个小时上涨一米多,我们安装一个被淹一个,水面几乎追着水尺跑,安了六七个都没了”。巴桑一边安装机器一边对记者说。
水尺被淹没以后,他们只能启用全站仪等相对便携的设备监测,时刻盯着屏幕和水面,起初,他们每半个小时发回一次监测数据,水位上涨的速度越来越快,回传指挥部数据改为10分钟一次。
黑夜快速到来,巴桑和他的同事们不敢停下,峡谷里没有电,也没有月光,只能借着几个手电筒来查看仪器。没有床没有被,铺一个垫子就是床,盖个大衣就是被,两人一组,轮流守着仪器,观测水位。
除了守着仪器观测水位,他们还得随时防范着意外发生。雅鲁藏布江两面山体土质较为疏松,随着大浪的冲击,随时都有大石头或着滑体落入江中形成回浪。
“一共有三次大的回浪,两次三米多,最高一次十米多,当时我正在江边监测水位,回浪过来的时候只能拼命的跑,浪卷过来差点没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奴下水文站站长泽成群培还有一些后怕。
48小时,水位上涨了30多米。10月19日13时30分,监测人员首次监测出水位开始下降,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至指挥部。水位超过堰塞体,开始自然过流。水流逐步恢复正常,随着水位下降,被淹没的达林桥也显现出来。随后,指挥部宣布险情基本解除,这条消息的发布,让撤离家园的人们备受鼓舞,他们或许很快就能回家,躺在自己熟悉的被窝里,而指挥部对灾情形势的研判,离不开这些一线水文监测员的数据监测和采集。
险情解除,从昌都到林芝,十几天的忙碌结束了,巴桑和同事们回到家中,本以为能好好的休息,然而意外再次发生,10月29日10:11分,原堰塞湖位置再次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接到通知后,巴桑和他的同事们再次踏上征程,第一时间赶至现场,再一次深入前线,再一次默默的坚守着。
10月31日9:30分,堰塞体出现自然过流,水位逐步下降,险情逐步解除。原来的监测点已难以获得准确信息,巴桑和他的同事们走进峡谷深处,把监测设备转移到更靠近堰塞湖的区域。受回水破坏,大石跌落在道路中间,倒的树木到处都是,车子无法前行。他们只能徒步前行安装监测设备,路上的泥浆脚踩进去能莫过鞋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工作着,记录水位数据的本子到处都有泥土的痕迹,但翻开本子,10分钟记录一次的数据一次没落下。监测人员还不断提醒记者,要小心山上落下的石头。
连续的工作,他们的衣服已经“见不得人”了,但背后,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是我们对他们的感恩,是对这群人的崇敬。
审核:班措熊林飞责编:相冰玉
来源:林芝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图为正在工作中的赵耕。本报记者张立摄
这几天,医院里的天津援藏医生,功能科(检验科)副主任赵耕格外忙碌,由他一手引进的国际上先进的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这几天开始调试、使用。“这台分析仪准确度高、速度快,医院都不一定有这么先进的检验仪器。”赵耕对记者说道。
日前记者随海河传媒中心天津援藏采医院时,赵耕正在检验区为患者化验。来自天津医医院的赵耕,年3医院,一年半的帮扶任务结束后,医院实验室建设的需要,在得到组织部门及院领导的批准后,克服困难继续留任援藏,对医院的新变化他也是感触很深。忙完工作,医院检验科的新变化,“你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免疫分析仪、希森美康的血凝仪等几台仪器,是刚进来的设备,刚用了三四个月。记得我刚来的时候,医院检验科只有三四十平方米,杂乱无章,检测设备也很陈旧,现在咱们的检验中心有多平方米,干净整洁,实验分区布局更加合理,避免了交叉感染。”
“现在像心衰标志物、各种肿瘤标志物在这里都能检测。这也是我来这里的一个愿望吧,引进这些设备,把先进的检测技术带进来,同时做好‘传帮带’,让这里的百姓不出昌都,就能医院同样的医疗服务。”赵耕说。去年,在赵耕的努力下,医院还加快了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他主医院,选派藏族检验技师去进修学习,开阔了视野,储备了人才,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医院多年来无微生物检测的空白。
同医院空白的,还有天津援藏医生为当地患者做的一台台手术。记者采访时,医院、医院外科副主任的李月光,正在给肠粘连患者肯热旦增做术后检查。医院多公里外江达县的肯热旦增对记者说:“是天津医生把我的命救回来了,让我不用去更远的地方治疗,很感恩。”据李月光介绍,这一台手术,同时进行的肠粘连松解术、小肠穿孔修补术、小肠肿物切除术,医院的三个空白。
在医院工作了24医院副主任藏医师泽仁永宗是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眼里,天津援医院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医院只有两个科室,现在有十多个科室,我们的医务工作者也有多人了,新开设了以前没有的妇产科、五官科、ICU。因为有天津援藏医生,医院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据了解,年7月天津选派25名医务人员赴昌都开展援藏工作。一年的时间里,天津援藏医生诊疗门急诊患者人次,住院患者(医院总量)人次,开展住院手术台次,培训受援单位医务人员人次,开创新技术19项、新项目42项,医院成功医院。
图文来源:今晚报
欢迎各界关心支持天津援藏工作
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前方指挥部办公室